“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这正是对中华民族勇于创新、不断进取民族精神的准确把握,也是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方法论的科学说明。“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我们方能在开拓创新的路上不断前进、老凤啼新声。
农文相生,城乡互融
——柔性的农耕文明与刚性的、充满张力的工业文明结合,自然恬淡的乡村生活与弓满弦张的城市生活互补,张弛有度,相生互融,农耕文明乃至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将会迎来全新的面貌
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纵向看,是传统文化现代性问题,如何与现实实际相连接;从横向看,还有一个农业文化、乡村文化如何处理好与工业文化、城市文化、商业文化的关系。
去年,一档名为《种地吧》的综艺节目忽然火了,一时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邀请的嘉宾不温不火、没有自带流量,播放节奏是慢综艺的形式,10位年轻人组成小队,天天忙着种水稻、管理大棚、养羊……这样的节目为何能“爆”?答案很简单——乡村的魅力、文化的魅力。
一方面,乡村美妙的自然风景与独特的人文风貌,满足了观众的审美需求;同时,乡村生活恬淡、安静的状态,也成了他们放松身心的重要途径。
《种地吧》的火爆,让人们感受到了农耕文化的现代魅力和它所具有的多重可塑性。
当前,我们正处于从乡土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和城镇化,使乡村传统文化的秩序价值和认同基础发生动摇,农耕文化面临着凋敝和被边缘化的危险。但同时,城市里快节奏的生活、内卷的工作压力、钢筋水泥的天空、“原子化”的人际关系,又让人们开始怀念昔日故土的种种。“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现代化越往前走、物质生活越丰富,这种情感文化需求就越强烈,农耕文化传承发展的空间和机遇就越大。
被誉为“中国第一农民画村”的浙江衢州余东村,原本只是农民自娱自乐的“农民画”,现在把画展开到了北京,把画卖到了国外;在云南宁蒗县永宁乡温泉村,摩梭妇女的纺织手艺代代相传,虽然手工编织的产品要比机器生产贵出几倍,但是外来的客商很坚定地说:“这就是我们想要的东西。”
一方面,农耕文化为城市、工业、现代商业体系的发展提供着不菲的“情绪价值”,扩大了自身成长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现代的工业技术、信息技术、城市应用,打破了传统时代的时空局限,为农耕文化的展示、演绎、利用、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资源支撑,让其有在更广阔空间大放异彩的可能。
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二十四节气”与充满生机的当代中国影像融为一体,以全新表达方式,对全球观众讲述中国的古老农耕智慧,在每个人心里激起了久久回响;
中国古代女子主要裙式之一的马面裙,已是不少人日常逛街、通勤的时尚单品,今年春节期间,仅山东一个曹县的销售额就超过了3亿元;
在抖音、快手等平台,反映乡村劳动生活场景、记录乡村农耕文化的视频广受追捧,江湖中许久不见李子柒,但又涌现出诸如“山白”等创作者。
这是农耕文化的魅力,却也是工业化、城镇化的产物。如果没有现代的光影技术、国际化的播放平台,如果没有完备的乡村工业体系、物流体系、电子商务体系,如果没有现代的媒介传播手段,那么,很多的乡土文化只能在乡土内流传。
农耕文化“姓农属农”“农汁农味”,但不能“就农谈农”“惟农是举”,必须要和工业文化、城市文化、商业文化实现更好的创新融合,才能有更长久的生命力。
有人把模特走秀的T台搬到了麦田里,有人把咖啡馆开到了山径旁,有人把摇滚音乐节办到乡村来,甚至出现了“牛棚咖啡”“猪圈酒吧”的噱头……这样的混搭、这样的调配,是对城市文化的洗涤、休养,也是对乡村文化的滋养和扩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馆长樊志民打过一个很形象的比喻:西方文明常用石头完成建筑,而东方是陶土、木头组合起来的世界,我们将水、火、泥土用智慧烧结,建造建筑、制作器具。这体现了中华文明具有复合的、柔性的内涵,是一种有温度、可塑性和融合性很强的文明。“面对柔性的农耕文明与刚性的、充满张力的工业文明结合的过程,找准二者结合的路径,农耕文明乃至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就会迎来全新的面貌。”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要防止农耕文化被误读、被扭曲。一些地方搞旅游开发,拆真建假,过分商业化,不仅文化荡然无存,很多遗址、古迹还遭到了破坏;短视频中,扮丑农民、消费农村、污名农业的画面不时出现,发生流量反噬的现象;《种地吧》走红之后,不少类似的节目一哄而上,却失掉了乡村综艺质朴的“乡土味”……
既要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融通对话,为农耕文化赋能;还要坚持乡土文化的主体不受侵蚀,避免走样变形。或者,正是在这样的“相爱相杀”中,农耕文化才能迎来真正的淬炼、锻造、涅槃,获得新生。
农民主体,文化权利
——在当前乡土社会的急剧变化中,农民如何守住自己的文化根脉?这是农民的文化权利,也是他们的基本权益2015年,在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上,以《哈尼族四季生产调》《哈尼哈巴》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素材创作的原生态歌舞《哈尼古歌》,惊艳亮相、技惊四座。然而,如此璀璨而又厚重的文化瑰宝,也曾出现后继乏人的局面。在2013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深为感慨地说:“我听说,在云南哈尼梯田所在地,农村会唱《哈尼族四季生产调》等古歌、会跳哈尼乐作舞的人越来越少。不能名为搞现代化,就把老祖宗的好东西弄丢了!”“如果连种地的人都没有了,靠谁来传承农耕文化?”总书记的深刻发问,道出了农耕文化保护传承的关键。文化,归根到底反映的是我们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认识和把握,如果离开了人,文化就失去了最根本的依托。但现实中,我们看到,农民在农耕文化的保护传承中,常常是“失踪”的、失语的。有些地方,为了搞旅游开发将全体村民迁出,把村落建成仿古商业街,看似有利于整合资源、搞活业态,但却缺了人气、失了灵魂。有些地方,农民“我”的文化“我”并不能做主。农民的审美需求被习惯性忽视,农民的文化选择权得不到重视。有些地方,已经成为知名的文化遗产保护地,但是当地的不少农民对此却毫不知情,甚至连到底什么是“文化遗产”都不知晓。这里有商业过度侵蚀的因素,有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有体制机制的缺失。农耕文化不能只在舞台上表演或展示,更不能脱离了农民的参与。农民,他们是农耕文化的创造者,也是守护者、传承者,还要成为利益分享者。——尊重农民的文化意志。农民需要什么样的文化创新,农民需要什么样的文化服务,这个得问农民。我们不能想当然,更不能替农民做主。我们常说,“乡村振兴要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要为农民而建”,文化也是如此。现在不少地方,实行群众“点单”、政府“做菜”,群众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政府搞好服务,绝不喧宾夺主。“村BA”“村超”为什么这么火,是因为这是农民自发组织的,是从群众中生长起来的,是农民真心需要的!——激活农民的文化自信。民俗节庆、良好家风、传统技艺等蕴含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农民树立文化自信。一些地方通过各种文化遗产认定、文物古迹保护、农事节庆开发与广泛持久的宣传,突出农民的参与度,每年的中国农民丰收节期间,各地都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乡村文化振兴,本质上是要树立农民的文化自信,农民唱主角,农民展风采,农民得实惠,明确农民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提升农民的文化自豪感与归属感。——提升农民的文化素养。不少地方在文化建设中,积极培养农民文化骨干,加大农耕文化的宣传力度,还探索把美育引入农村课堂、从娃娃抓起。在红河哈尼梯田地区,当地建立起多个民族文化传习点、传习馆和传承基地,文化工作者进村入寨搜集整理民间古歌古舞,还组织了《哈尼古歌》农民合唱团,会唱《哈尼四季生产调》等古歌的农民群众越来越多。——扩大农民的文化收益。农耕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不能只是阳春白雪的美好追求,只有确保农民的有效收益,才能激发出农民群众的内生动力。以农业文化遗产为例,一些地方通过参与式保护与发展规划,扩大了遗产的申报主体、保护主体和受益主体的交集,形成多方参与、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江苏兴化垛田、山东夏津古桑园、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等已经逐步形成了村民参与管理、共同受益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促农增收效果凸显。其实,说到底,农民的文化主体地位最根本还是在于农民文化权利的有效保障。这不仅在于给他们提供了多少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激励,更重要的是在当前乡土社会的急剧变化中,农民如何切实守住自己的文化根脉?这是农民的文化权利,也是他们的基本权益。城镇化浪潮不可阻挡,但我们也看到,一些本要拆除的祠堂被保留下来了,还加大了保护修缮的力度;一些古镇搞旅游开发,留下了一部分原住民,浓浓的烟火气让古镇有了别样的味道;还有这大地上千千万万的村庄,在建设得更美丽、更便捷的同时,也正变得更古朴、更具乡愁,乡村不再是回不去的故土,她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也是人人都向往的花园、公园和乐园。
中华文化,世界遗产
——我们曾俯视过这个世界,也一度仰视过这个世界。而今,我们目光平和、从容淡定,不睥睨、不侧目,在平视中“交流过眼神”,与世界执手相握2023年12月2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春节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中华传统文化理念,也承载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全人类共同价值。跨越了国界和文化差异,将有力促进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海纳百川始能成其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与时俱进,也总是通过吸收外来文化而不断丰富发展。我们的先辈从异域带来了大麦、小麦、高粱、玉米、番薯、马铃薯、葡萄等,丰富了国人的餐桌;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等产品,还有中国的穿井开渠技术,也作为农耕文化的使者走出国门。18世纪,《齐民要术》《农桑辑要》《农政全书》等农学著作纷纷传入欧洲,引发欧洲农学思想的革新……这是物种的传播,是农作技艺的传递,也是文化的交流与融通。美国汉学家德克卜德在《中国西传物品考》中指出:“中国对西方世界作出了很多贡献,这些贡献极大地影响了西方文明的发展。”甚至中国文化西传的结果,“完全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成为我们整个现代文明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自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起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倡议以来,中国就是最早响应者、坚定支持者、重要推动者和成功实践者。迄今为止,已有22项传统农业系统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数量位居世界第一。我国还是世界上第一个推动农遗项目“结对子”的国家。推动福建福州茉莉花茶文化系统与法国勃艮第葡萄园、江苏兴化垛田农业系统与墨西哥城浮田系统等开展跨国农耕文明对话,在国际粮农治理体系传播中国声音、体现大国担当。在对外的传播中,讲好中国农遗故事,传播好中国农耕文化,也成为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的重要内容。例如“李子柒现象”“丁真热”、贵州“村BA”等乡村文化现象,经历了圈内、圈外、全民到全球的传播路径,让大家看到了在醒狮、京剧、旗袍等传统文化符号之外的另一个乡韵中国,向世界展现出古老又现代、可敬且可亲的中国形象。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1909年美国学者富兰克林曾跨越重洋赴中国、日本和朝鲜考察农业,回国后写了一本书《四千年农夫》,极力赞扬东亚的传统农业。100多年之后,这本书又在中国出版,人们在中西方的融合视角中,借鉴古老的农耕智慧,进一步探求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可行之道。由古至今、中外交融,文化的感染力、传播力、生命力一再被拉长。我们曾俯视过这个世界,也一度仰视过这个世界。而今,我们目光平和、从容淡定,不睥睨、不侧目,在平视中“交流过眼神”,与世界执手相握。从大地里生发出来、从历史深处走来、从乡土中国而起的习近平文化思想,正牵引着古老的东方农业大国,积极主动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以更加开放、更加包容、更加自信的姿态,开启中华农耕文化现代化的新进程。现代化不负农耕文化,农耕文化也一定会还现代化一个惊喜。
旧邦新命,厚土新枝,大国新途,允故允新。
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事业、复兴伟业,农耕文化使命昭然!相信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领下,我们一定能实现农耕文化现代化,创造新时代的中国文化精神,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向新的高度。这是中国的机遇,也是文明的契机,我们自信且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