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梦融入家国梦,家国梦汇入人类梦,世界终将“天下大同”。“世界各国乘坐在一条命运与共的大船上,要穿越惊涛骇浪、驶向光明未来,必须同舟共济,企图把谁扔下大海都是不可接受的。”2022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以“同乘大船”作喻,生动地阐释了全球化进程中世界各国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道理。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文明又到了一个面临抉择的十字路口。“大同”梦想中蕴含的对天下苍生俱饱暖的无尽关怀,对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深刻洞察,无疑为我们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提供智慧启迪。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中国文化重塑提升,描绘了新时代的中国精神、中国气概、中国特色
有学者作过这样的比喻:世界上有文明的国家大体可以分为三类,有的像流星,短暂登上历史舞台,但稍纵即逝;有的似行星,虽然因距离近,其亮度看上去比远处的恒星还亮,但终究“缺少一种深远文明的智慧光芒”;还有的像遥远的恒星,即使不如距离近的行星大且亮,但因为它的光芒源于自己,即使经历漫长光年的跋涉,也更为深远和明亮。有着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国则是“恒星”的杰出代表。因为历史悠久、文脉深远,中国这颗文明“恒星”才格外明亮。然而,要保持“恒星”的持久光亮,不能只是燃烧过去的文化养分,还要与时俱进、生生不息地创造适应新时代的精神文化财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崇高使命。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因此,新文化的枝桠绝不是在割裂传统的空中器皿中孕育,而是根植于悠远文化历史传统这一厚土中。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农耕文明厚土中茁壮生长的新枝,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多元开放的思想情感观念集合体,其内涵极为丰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化的生动展现。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多次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不仅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更对其时代内涵和发展路径进行了科学归纳:其时代内涵体现在“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六个方面;其发展路径明确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鲜活呈现,是传统文脉与现代文明的完美接榫,是“以古人之规矩开我之生面”的文化探索,充盈着当代生活、当代精神的情感映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表达。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毛泽东同志曾这样评价马克思主义之于中国的重要意义:“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推动马克思主义更好融入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使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在文化领域尽情彰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中国人从来不缺精神。一部中华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精神锻造史。自古以来,中华先民就以自强不息、刚健有为、革故鼎新等精神面貌立于世界东方。
近代以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为人民解放、民族富强不懈奋斗,先后形成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女排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等一系列宝贵精神,进一步丰富了中国人丰盈厚重而又一脉相承的精神谱系。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当代中国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生动创造,必将为我们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在云南昆明西南联大旧址上静静地矗立着一座纪念碑。70多年前,冯友兰先生题写碑文,有这样一段话:“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深刻揭示了中华文明既古又新、既传统又现代的精神特质。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当今中国,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充满着无限的生机活力,如红日初升,如百卉初萌,如乳虎啸谷,在日新月异的人类文明之林中愈发鲜艳夺目。